
“种”出的意外惊喜
鹿洪喜怎么也没想到,他出于良心、种了十多年树,有一天竟然“种”出个惊喜。
洪喜砖瓦粘土矿建于80年代初,常年的生产就地取土使矿厂区内形成一个面积3公顷的土坑,加之附近村民建房取土和111国道建设在其基地取土,又造成了面积4.3公顷的采坑。
这块“伤疤”多年来无人问津,可是鹿洪喜意识到了它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,自2003年起,他动员全家齐上阵,投资近百万元,带领厂里的工人们一起植树。由于常年深度取土,土坑的表层土已毫无养分,他们便在土坑上挖出一个个树坑,待一年后树坑被风吹来的新土填满后再植,有效地提高了树木的成活率。10多年来,1.5万多株杨树、柳树、胡枝子将7.3公顷土坑恢复如初,阿荣旗又多了一抹绿色。
2013年,内蒙古自治区根据国务院《土地复垦规定》出台了《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复垦实施办法》。当呼伦贝尔市人大和国土局的领导们到阿荣旗实地调研时,惊讶于鹿洪喜早已将矿厂区的土坑复原,更让大家意外的是,边上那些因公共建设形成的部分也同时被“顺手”种满了树。
当被问起为什么会想到种树、为什么与他“无关”部分也一起照料,鹿洪喜一脸释然,给出的答案是那样简单 -“出于良心”。他的故事在市国土局视频会议上作为典型案例得到表彰、享受到以奖代补的政策。
用行动递交的“企业社会责任报告”
种树不是鹿洪喜第一次行善,这还得从他得成长经历说起。
鹿洪喜出生在位于大兴安岭脚下阿伦河畔的一个小山村,是五个兄弟姐妹中唯一的男孩。1972年,17岁的他因家境贫寒,从高中辍学,做过农民、打铁匠、电焊工、运输工,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坎坷创业。如今,鹿洪喜经营着洪喜砖瓦有限责任公司和1996年建成的亚东镇喜龙商场,两家企业带动了200多个剩余劳动力的就业。
他一直觉得自己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,并将创业的成绩归功于亲友的鼎力相助。因此,致富后的他没有忘记回馈社会和乡亲父老,多次为家乡的城镇建设捐款10多万元,资助了3名大学生和多名当地中小学生。砖瓦公司附近左家屯组人多地少、生活贫困,他了解到实际情况后,让80多位农民走进砖厂,借给住房、赊生产工具、传授技术,他还根据农时安排上班时间,让工人能边打工边种地,增加家庭收入。鹿洪喜一直遵循着“诚信”二字,从不拖欠工人工资,有时企业临时周转有困难,他宁可借钱也要按时发放工资,难怪当地相传着“为洪喜打工,一百个放心”的赞誉。
正是因为他得种种善行,2007年,鹿洪喜当选阿荣旗政协委员,并且之后多次被评为优秀政协委员、被阿荣旗关工委评为助人为乐模范。
“找到一种归属感”
从普通农民成长为当地知名企业家,一步步走来的鹿洪喜对创业的坎坷和挑战深有体会,他总想竭尽所能地将自己20多年的从商经验与青年分享。2012年9月,他加入青创会,成为青年创业“一对一”导师。
鹿洪喜常感慨现在的创业青年是多么幸运,“如果我们那代企业家当年也有青创会、有导师,该会少走多少弯路啊!” 他深知“摸着石头过河”的无助和陪伴式辅导的意义,因此他表示愿意付出超过所规定的“每月至少4小时”志愿服务时间来帮助“一对一”帮扶的创业青年。2014年10月,在原会长的推荐下,鹿洪喜担负起阿荣期青年创业促进会会长、工作站站长一职,继续为阿荣旗创业青年提供更多的帮助。
动机就像种子,行为是果子,有了好种子,才会结出好果子。鹿洪喜说,加入青创会让他“找到一种归属感”。其实,从他的故事中不难看出,与青创会的相遇是他行善之路的自然延续。
导师作为志愿者,需要一种文化和精神来凝聚。青创会就照顾到了这样一类群体的心灵诉求,为他们营造一种氛围,并通过“一对一”导师、评审导师、专业导师、资源导师和联络员导师五种类型的划分和相应平台的搭建,让“需要”和“被需要”更容易地对接,让导师们在这里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。
公益的门槛其实很低、很近,它和你的收入、社会地位并无直接关系,需要的仅仅是,唤醒良心。